查看原文
其他

《风景园林》2019-06刊首语 | 侯晓蕾:公共空间更新与社区营造

侯晓蕾 风景园林杂志
2024-08-30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19年第6期 P4-5


公共空间更新与社区营造

作为外部开放空间的公共空间,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影响着空间、人和社会的关系,也连接着风景园林、城乡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随着当前社会经济背景的变化,城市物质环境与社会网络进入了缓慢、谨慎的微更新阶段。不同于以往大拆大建、自上而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模式,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激发城市和乡村活力、提升建成公共空间品质的新方式。社区营造在中国尚处于发展阶段,它强调自下而上的参与性,不仅关注社区物质空间层面,同时关注社区居民归属感的培养,通过公众参与实现社区的共建、共治和共享。

因此,在当前城市微更新的背景下,公共空间与社区营造之间建立了比以往更加紧密的联系。公共空间更新不再只是单纯的空间和视觉的设计,更是一种关注人的日常生活、重塑人与人之间交流和邻里关系的途径。公共空间需要具备多重含义:首先,为“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提供场所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属性;其次,作为一种具有集聚意义的生活载体,城市公共空间能够将人的各种行为加以关联,同时又具有生态、文化、艺术等多重特征;此外,公共空间应该逐步形成网络,实现秩序化和系统化,从而全方位反映并影响人们的生活。

可见,公共空间和社区营造之间可以起到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作用,通过公共空间微更新能积极有效地推动社区营造,通过社区营造也能够促进公共空间的在地性和长效性。当前的公共空间更新从策划、设计到维护管理,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基于社区营造的公共空间微更新途径的核心是公众参与。在物质空间环境建设方面,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强调采用小规模公共空间和社区更新的优越性,反对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认为“以小为美”和“有机拼贴”的城市才有活力,宣扬公共空间的渐进式微更新。微更新强调对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和治理,在以往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建设过程中,相当多的城市边角空间、碎片空间以及附属空间被忽视以及边缘化。因此,需要在微更新的过程中通过规划设计和相关政策管理对这些空间进行整合和再利用;在公众参与和社区营造方面,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强调社区更新应当注意保护与发展社区文化,通过结合使用者和原住民的日常生活,保障空间物质环境和居民生活的真实性。通过研究社区和社群的结构、关联度和相互之间的组织协作模式,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探讨基于多个利益相关方的社区更新、营建和维护管理,由此提出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建设与治理的方式。此外,基于社区营造的公共空间微更新还需要将政府部门、居民、企业、社会组织和专业团队放在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上共同促进项目的实施。借此,多个利益方能够表达意愿和诉求,也能调动居民的参与积极性,使其主动全程参与方案的前期分析、具体制定、后期维护管理等多个环节。多元平台的建立有助于综合制定自下而上的长期可持续的微更新计划。

伴随着城市从量化发展步入品质化提升,公共空间微更新更加关注空间重构和社区激活、公众参与和社会治理。公共空间微更新作为一个微小的城市事件,以社区营造为基础,通过边缘空间的整合和触媒方式的选择,促进城市自发性、缓慢而持续的自我完善和提升。通过场地历史文脉原真性的挖掘和社区居民社会生活方式的保护,促使城市原真性的保留;通过建立多方协作的开放沟通平台、实现基于公众参与的全程社区营造,促进城市社区的共建和共治。

本期专题文章分别从国内外案例研究、社会聚集与空间形态研究、社区花园的公共空间营造实践、胡同绿色微更新实践等多个角度探讨基于社区营造的公共空间设计和提升途径。试图理论结合实践,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社区营造用于公共空间设计的合理途径。由于这些研究和实践分布于不同的地区,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期专题讨论,能够形成一种该领域的学术和实践对话,从而通过不同视角和不同地域的探讨,引发各界的思考和进一步探索,促进公共空间和社区营造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本期专题组稿人:侯晓蕾

2019年5月11日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19年6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扫描或点击图片

识别图中二维码购买

《风景园林》2019-06

公共空间更新与社区营造

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



微信编辑 程秋爽

微信校对 王一兰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风景园林》服务号

论文管家 掌上实时交流

微信号:LAvision2018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